美章网 资料文库 审计规章制度范文

审计规章制度范文

审计规章制度

审计规章制度范文第1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日趋综合化、复杂化,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内涵也由原来的单一性财务审计,逐步扩大、延伸到整个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它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督导规章制度的执行,监督采购管理,规范营销运作,推动计划指标落实的作用.

关键词:

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制度执行;采购管理;经营销售;计划落实

1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现代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规范和约束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它是现代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近年来我们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内部的设备管理、基建工程、采购管理、经营销售、仓储运输、后勤保卫等部分关键性部位的规章制度的完整性、实效性、可操作性进行了细致的审查,查出各类规章制度、程序表格存在缺陷和问题.制度的缺陷,空白点的存在,致使工作无章可循或不严谨.通过内部审计敦促各单位对所属的规章制度、程序、表格进行了全面梳理,从制度上规范了生产经营活动,从源头上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促进了企业规范化管理的进程,对于企业内控体系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不断提升了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2内部审计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起到有力的督导作用

经过梳理与完善、积累与加强让企业有了相对合理的规章制度,且日臻完善.如何使现有的规章制度能够被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不折不扣的执行,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起到强化的作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内部审计工作在此发挥着有力的督导作用.通过日常、专项审计,不断地发现目前企业制度存在着各类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的现象,执行力不强是共性问题.首先是体现在对制度的学习不够,不了解不掌握,其次是长期形成的习惯性行为与做法,从主观上不愿意改变.制度后无人问津,时间久了,制度就被逐渐淡化甚至被遗忘了.具体工作中就出现了合同的签订未按规定执行合同版本不统一、不规范;合同内容填写不全、不准确、不严谨;合同签批日期晚于合同正式签订日期.执行工作程序方面,有些重要表格未按制度执行,存有内容填写不全,漏签名等现象.在财务管理、基建工程管理等方面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企业引起高度重视,限期整改,筑起层层防线.特别是在合同的签订方面,建立了一整套控制体系,从合同的起草专人专责,到律师审查,再到部门把关领导签批,最后核准盖章.可谓是步步设卡,严防死守,彻底堵塞了问题发生的途径.

通过审计体会到在制度的执行方面,仅靠自觉性是不够,必须加强监督检查,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制度得以认真执行,同时必须与责任追究和违规惩处措施结合起来,减少违反制度的行为发生,提高制度的执行效果.内部审计从检查建立健全制度的监督检查机制入手,监督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明确职责,做到每项制度的落实都能有人管、有人问、有人承担责任.关注企业的相关职能部门,他们既是制度的拟订者,也是制度的执行者,更要承担制度执行的督促检查责任.通常情况下,哪个职能部门草拟的制度,督促检查的职责就应该由哪个部门承担.制度后要加强日常检查,保持制度执行的连续性.对不执行制度、不按制度规定办事的,要严肃处理,并为此吸取教训,付出代价,使制度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违规者应为自己的违规行为“埋单”.内部审计从行为上控制了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放大监督检查的覆盖面,营造违规必纠的环境,推动制度得到更好的被执行.

3内部审计对企业的采购管理起到有效监督作用

物资采购是企业经营活动最大的成本运作与支出过程,是保证企业降低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关键之所在.在采购管理中运用内部审计对供应商的管理与选择、采购价格的确定、合同的签订、风险的控制进行了审查.跟踪、分析重点采购项目合同签订及履行情况,主要原、燃材料的采购渠道,价格与供货商的确定和管理情况,询价、招标、结算付款情况等,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审查的目标是规章制度、工作程序执行到位,保证采购成本最低化,确保生产需要.按照采购金额较大,供应商类别不同,每个采购员均涉及到的原则确定审计目标.对采购的大宗主要原、燃、材料作为监察重点,查看确定供应商的有关资料和每一家年度供货合同.选择固定时间段,对部分品种中的主要供应商,从供应商的确定和管理,询价、招标、结算付款情况等进行跟踪审查.查出的问题主要为:供应商提供的资料不全,有的没有提供营业执照、税务证、缺少合格供应商的调查表、业绩表;个别招标单位数量不符要求;采购价格确定不规范;原料质检不及时;个别采购流程不严谨等.问题发现后部门及时整改,并排查各个工作环节,细化流程,规范程序,严格管理.从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

4内部审计对企业营销管理工作起到进一步规范作用

企业只有通过营销才能最终实现利润,在实现利润的过程中如何优化营销工作的管理,使其保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规避可防范的风险,除营销管理者承担重大责任,加强内部审计是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全面,严谨的规范整个营销管理活动,使其在规章制度内合理的、高效的运作,防范违规操作或过失操作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内部审计重点关注营销政策的执行,权限审批的掌控,合同制度的履行.通过检查发现在工作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规章制度的执行不够严谨,工作有疏忽遗漏的现象;对审批权限的掌握也不够准确,对公司适时出台的规章制度不敏感,新的标准已出台但是长时间操作仍按老标准掌握;提供给领导审批的汇总数据与明细不一致,反映出工作的仔细程度不够,管理欠严谨;在合同的签订方面反映出风险防范意识差,没有高度重视合同的重要性,合同签订不规范,有的甚至是为了履行报销手续而补签合同,使合同失去了它自身的作用;对于欠款发货提供“还款承诺”的要求掌握不严格,有的欠款发货缺少“还款承诺”,有的现款结算方式的发货实际账面存在部分欠款,欠款部分仅有业务员提供的经销商口头还款承诺,不符制度规定等等.种种现象反映出在营销工作的管理中风险意识还不够强,规定的执行还不够严谨.内部审计有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与及时整改,提示责任部门在繁忙的工作中不能忽视管理的细节,要时刻关注营销风险,规范运作,严格管理,从源头上加强抗御风险的意识,不给风险发生提供机会.使营销管理进一步得到规范,增强有效规避风险的能力.

5内部审计对部门的计划指标落实起到推动作用

审计规章制度范文第2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行为也逐渐规范,财政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更突显内部审计的工作越来越重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作用,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依法依规履行职责,完成其发展总目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关系着本部门、单位的发展和控制,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机制体制的改革,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势在必行。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意义

(一)能够促进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内部控制审计能够确保内部会计事务有序的进行,确保资产和资金的完整性及安全性。能够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手段防止内部经营出现漏洞或者滋生腐败。确保内部各部门能够正常运转,提升服务和效率,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是对于公众负责任的表现因此某种意义上,事业单位就是对国家纳税人进行服务。为纳税人提供方便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的公众服务。因此加强内部控制审计,是对于纳税人负责的表现,明确每一份资金的使用去向,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和合理,是事业单位必须要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因此,对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来说,内部控制审计的加强,能够确保内部每一个环节井然有序,资金安排合理,各部门正常运行。外部来说,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让公众能够及时了解运行状态,了解纳税资金的使用方式,是一种很负责任的表现,也更加体现了事业单位的存在具有重大的作用。

二、事业单位当前在内部控制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比较薄弱内部控制意识不强,很容易出现财务风险问题。很多事业单位不像企业,有明确的内部控制人员及岗位安排,随时进行调控。很多的事业单位没有设置内部控制审计的岗位,而且相关的负责人意识也不是很强,对于风险防范、制度制定、制度推行认识不够,导致很多工作无法开展。

(二)部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有待优化现阶段部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些单位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其内部审计工作仍然是由会计部门负责。这样一来,其内部审计工作就难免会出现形式大于实质的情况,一些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及时被指出和纠正,不利于资金的有效利用和业务的顺利推进。同时,还有一些单位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内部审计机构缺乏一定的独立性,仍然是以领导层的意愿开展内审工作,进而导致内审结果公允性较差,难以反映出准确、真实的运营情况,无法为单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提供有效依据。

(三)部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一些事业单位存在着内部审计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一些关于审计的程序、方法、内容缺乏细则,一些审计相关事宜经常无章可循。同时,还有一些单位的内部审计相关规章制度中没有明确权责,出现审计问题也难以进行落实和查明。此外,个别单位还没有实现内部审计不相容岗位的分离,间接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职务之便徇私舞弊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对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的一些改进措施

(一)提升人员的观念意识提升内部控制的意识。提升意识主要表现在定期加强相关制度培训,把制度执行不断贯彻到日常的工作中。加强对规章制度的学习及了解,如《财政部内部控制基本制度(试行)》《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等。加强审计人员的综合性培养,提升专业能力。加强对于内审人员的培训,提高审计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可以定期举办相关的培训学习、参加行业研讨会、参加不同类型的审计工作,以干代训,强化对于审计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审计工作的经验积累。同时鼓励参与部级资格考试,进行能力提升。

(二)优化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事业单位应当积极构建并完善自身内部审计机构,在优化过程中应当重视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要从根本上杜绝审计工作兼职情况的发生。同时,事业单位还应当给予内部审计机构一定的权力,使其具有独立性,要能够对单位运营情况进行公开、公正地反映,充分体现出内审结果的公允性,为单位做出正确的运营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三)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相关规章制度事业单位应当在现有的内部审计相关规章制度基础上进行完善,不仅要在程序和方法上进行优化,“量体裁衣”精简一些作用不大的审计程序,增加一些业务需要的审计程序,而且还应当对审计细则进行细化,尽可能地具体到细节中去,确保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同时,事业单位还应当在相关规章制度中明确权责,一旦出现审计问题能够落实到个人。此外,单位还应当全面实现内部审计不相容岗位的分离,杜绝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职务之便徇私舞弊行为的发生。

(四)内部审计工作程序的科学设立建立科学的审计工作程序是审计部门执行任务的必要前提,也是内部审计法规执行时的必要手段,如果审计发现的问题没有科学的取证,证据不确凿,内容不全,计算不准,那么审计的立场就无法坚定,发现的问题也无法解决。甚至适得其反,被审单位顶着不认账,造成工作被动,导致审计的威信降低,不能顺利的开展审计工作。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整改意见,容易出现领导干部不重视现象,往往领导干部的个人意识会影响问题整改的力度,他认为有些问题已成过去就不必要整改或者已成事实的问题很难再整改。人为色彩导致内部审计无法很好的发挥应有的审计作用,同时影响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程序,才能使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审计地位得以提高,审计的监管作用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卢娟.财政部门内部控制初探[J].财会通讯,2010(02).

审计规章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

国有企业是国家全民所有,是推动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利益的重要力量。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国内和国际市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大做强做优国有资本,国有企业首先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最关键的是做好内部管理。谈到内部管理,就必须谈到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对企业内部管理最有效的控制手段,内部审计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强有力的措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8月23日,公布了《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此办法自2004年8月30日起施行。2005年12月11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通知》。2018年1月12日,审计署审计长会议审议通过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一系列政策的颁布,意味着国家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更加强调内部审计已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内涵

内部审计是国有企业内部监控的基本手段和重要内容,内部审计最终目的是对国有企业的有效监控。国有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就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和高效运作,保证国有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体制主要表现为:企业单独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独立开展审计工作;内审机构职责定位为加强对企业监督,对本单位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为本单位审计范围;审计经费由本单位负责提供。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近年来,国有企业都设立了独立的审计部门,但在内部审计实施的过程中,却有不少国有企业存在各类问题,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2.1内审机构审计目标定位不准确

目前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范围过于狭窄,大多限于财务会计数据的审计,对管理领域的监督很少涉及,内部审计的工作成为财务会计的自审过程,事后监督企业经营管理,很难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

2.2内审机构规章制度不健全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缺乏能够保证审计工作有效实施的规章制度,没有完善的制度,内审机构无地位,导致审计检查无执行力。

2.3内部审计机构不能保持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为单位内设部门,作为企业机构的一部分,受管理层的控制,依赖于管理层。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一般隶属于董事会或管理层,作为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利益都是由企业领导决定,导致内部审计机构在对企业领导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会顾及到自身和各方利益,审计结果很难公正、公平,发现问题也不一定上报,管理层也会多方施加压力隐瞒问题。

2.4内部审计机构人员自身知识面不广、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机构人员为单位内部财务人员挑选出来的,只掌握财务知识,并没有审计学的专业背景。另外,对金融、法律、英语、管理、计算机等各类知识一知半解,并不精通,不能完全的做好内部审计工作。

2.5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不重视

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不重视,有可能用不到内部审计工作结果,也可能根本不屑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不能有效控制企业潜在的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改善措施

3.1内部审计应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

单纯的事后财务数据的审计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到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价。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首先应加强对审计理论和审计方法的结合,推进内部审计职能从单纯财务收支审计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审计监督覆盖整个经济活动过程,审计方式从事后审计逐步向事中、事前审计转变,审计目标从查错账、追究问题逐步向内控评价和风险评估转变。其次应拓展审计领域,开展了采购审计、招标审计、改制审计、预算审计、绩效审计、风险导向审计等,全面推进各项审计工作,推进内控测评和风险评估,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2规范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国有企业应按照内部审计工作有关要求结合各单位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等有关规定,制定符合各企业要求的《内部审计制度》,确定内部审计的方向和目标,确定内部审计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审计工作问责制度,坚持依法审计,对公司重要事项做好定期审计,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合理保证公司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性及完整性,提高经营效率促进公司实现发展战略。明确内部审计监督的范围及主要职责,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加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监督工作,规范审计工作行为,促进合法经营和廉政建设。

3.3增加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增加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来说,最重要的是给予“话语权”和“执行权”,给予“法理”上的保障,内部审计部门和管理层要相对独立,在公司治理架构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内部审计部门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的规章制度,独立开展工作,行使内部监督权,内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和企业规章制度保护,任何部门及个人不得拒绝,阻碍内审人员执行职务和实行打击报复,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案件线索经董事会同意后,转交公司党群工作部进一步调查处理。内部审计工作直接向董事会报告,每年向董事会提交一次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并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在公司规定的期限内向董事会提交年度所有的内部审计工作报告,审计所发现的重要情况,改进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直接向董事会汇报。

3.4内部审计机构人员需提高自身能力

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教育力度,每年定期开展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引进复合型人才,壮大国企内审人员的队伍,才能确实提高内审的工作成效。根据审计任务需要,配备专职内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财务、审计知识,熟悉公司生产和经营管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熟悉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能熟练运用内部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调查分析、专业判断、计算机操作、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3.5提升对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视程度

领导要先转变审计理念,要认识到企业生存发展是离不开内审的工作的。向员工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在企业营造“尊重审计人员、支持审计工作、自觉接受审计”的工作环境,提高全企人员对审计工作的认识。领导要完善组织机构,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给予审计部门独立的权限,才能使审计部门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绩效得以体现。注重审计绩效的利用,一方面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另一方面要能强化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在下属各单位设立审计联络员,形成审计网络,对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风险或重大控制薄弱环节及时向董事长报告,并进行持续监测。

4结论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是对国有企业的财务支出和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效益性以及真实性进行全面监督和审计的行为,是国有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以及强化廉政建设的重要方法。针对内部审计机构定位不准确、内审机构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机构不能保持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素质不高以及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不重视等问题,企业可以进行改进,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规范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增加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引进专业的审计人员以及提升对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视程度等方法,改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各国有企业要切实重视内部审计,做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将内部审计工作纳入企业重要议程,保障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黄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7(1):40-41.

[2]马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6(23):213-213.

[3]李颖.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实践与发展经验[J].经营管理者,2016(25):253.

[4]张建芳.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北方经贸,2016(1):94-95.

审计规章制度范文第4篇

会计审计对于质量有几点要求,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以及及时性。这是会计审计质量的基本要求,要想提升质量必须从这几方面着手,同时也要注意到会计审计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这些都是提升会计审计质量的关键之处。对于会计监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监督工作人员,要保障其有着优秀的品质,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于不合格的现象要及时上报,并责令其改正。同时要健全监督体制,有一个完善的体制做保障,使得工作人员更加有底气。

二、提升会计审计质量和会计监督的措施

(一)提高会计审计质量的措施会计审计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满足上面提到的几点要求,首要一点就是要提升会计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把好招聘关,一方面从人才源头着手,提升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还要从员工培训方面着手,改变员工观念,使其保持最新的工作理念,从而确保会计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在招聘过程中,要根据员工的能力和技能做好相应的分配工作,要对其会计审计能力进行考核,应该强调的是,能力是可以培养的,素质更加重要,在员工招聘的过程中,要注意员工素质的筛选,保证员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修养,保证其对企业的忠心,以及吃苦耐劳等优秀的品质,因为技能是培训的,道德更加重要。在培训的过程中要理念和技术结合,同时结合规章制度对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渗透,这样无形之中让员工有一个遵守规章制度遵守法律法规的观念,从而在审计过程中能够很好的遵守,进而提升审计质量。另一方面要将企业的各种制度进行完善,例如奖惩制度,让员工体会到企业的公正,使得企业上下一心,这样才能更好的工作。内部员工关系也是重要的一环,领导要注重管理的协调,让员工体会到‘家’的感觉,这样就会全心全意为企业谋利益,不会做出有损企业的事情。还要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吸收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丰富会计工作者的工作经验和知识,还可以通过交流活动吸收人才,为企业服务。

(二)提高会计监督的措施会计监督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会计审计工作以及会计其他工作的正常进行,防止出现通过恶略手段制造假的账目等现象,要想将会计监督工作做到位可以从企业的目标管理入手,做好企业的目标管理工作。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都有着其不同的目标,因此企业监督工作要根据企业的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符合企业的发展轨迹。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要将企业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企业目标一旦确立下来,就必须将目标数字化,实现目标过程中用到的各种资金的支配等都是需要财务部门进行整合分析的,这个过程会计监督工作得重要性就体现了出来,数字化的过程其实就是监督的过程,同时的数字化完成后还要对其进行任务分配,对于个人身上的指标,要有一个考核阶段,会计工作人员通过个人的数字对工作人员的日常的工作行为进行监督,这个过程同样也是会计监督的一个重要阶段,会计监督的职能是在目标的确定,目标数字化以及目标的分配整个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可见提升会计监督的首要在于做好企业目标的管理工作,使得监督工作和目标相协调,从而促进监督职能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提高会计审计和会计监督共同的措施1.完善企业的内控体系提升员工的素质,能够为企业提供人才保障,加强目标管理能够令监督工作和企业的目标相协调,从而更好的发挥职能。内部控制体系是对会计工作过程中进行约束的一种管理体系,他的完善能够保障会计行为的规范性,从而使得最终的结果更加真实。内控系统对于控制内部的所有的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规范,确保会计审计和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围绕目标努力,做到最好。领导者要有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令整个体系都能够稳定的运行。领导者要有一定的全局意识,有长远的目标,要以提高员工的凝聚力为基础,使得会计审计运功和会计监督员工都能够有所依靠,从而提升审计质量和监督的效率。部门的凝聚力也是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审计和会计监督虽然说是两种工作,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其工作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企业盈利,所以财务部门要团结一心,在工作上相互帮助。各个部门之间要注重协调和沟通,从而保障会计审计和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2.引入外部审计单位提升企业会计审计和会计监督可以在内部的基础上引入外部审计单位,从而提升审计质量和监督水平。同时还可以同其他企业进行审计、监督人员你的交换,学习对方的优点,发现自身的缺点从而有效的改正。外部审计单位主要是对内部审计的结果进行再次审计,监督人员监督其工作,通过内外的相互作用,从而确保最终的审计质量。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于会计审计和会计监督的在监督工作,防止企业因为一己私利破坏市场的平衡,破坏实诚公平公正的秩序,要加强监督检查的力度,对于工作人员要提升其专业能力和自身的素质。同时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制度上对其进行约束,从而保障会计审计和会计监督水平得到提升。

三、总结

审计规章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法律内涵;知法懂法;依法审计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内部审计应准确把握审计发现的本质,客观、公正地评价审计事项,形成审计结论、意见和建议,促进商业银行稳健发展。通过对近年来实施项目的审计发现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审计人员主要依据邮储银行行内及监管部门的规章制度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及其后果,较少从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法理原则方面分析问题原因及其风险隐患,由此可知我们的审计实施过程缺少法律内涵。内部审计的法律内涵既关系到审计人员业务素养和知法守法问题,也体现审计部门的角色定位及业务高度。缺少法律法规支撑的审计不仅束缚审计人员的审计视野和审计方法,也将导致审计人员不能科学认识审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增强法律内涵的必要性

(一)改进思维模式,提升内审层次和高度的需要我国2003年制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给内部审计定位为“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审计”,本质上定位为“监督型”内审模式。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认为内部审计是“独立的、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被赋予“监督、评价、增值和服务”的四大功能,表明内部审计的世界发展潮流正从“监督型”逐渐转向“服务型”。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邮储银行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仍是“查错防弊”,很少对公司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的不断深入推进,我们需不断完善和改进内部审计的角色定位和思维模式,减少审计的监督内容,适当强化内部审计的服务及咨询功能,特别是增强内部审计的法律内涵和适当增加对违规问题的法律分析,不仅符合国际惯例,而且还使我们的内部审计工作进一步与国际准则接轨,提升我们内部审计层次和高度。

(二)完善内审制度,提升审计合法性的需要依法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本准则,合法性审计方法必将会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方法。内部审计的原则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如实、客观、公正反映问题,同时扎实有效整改问题”。坚持依法依规开展内部审计,是对内部审计准则、审计指南等审计操作业务的法律支撑,更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力保障。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提出异议或不认可,甚至多次提出复议,认为没有违反我行内部规章制度,审计人员就得用事实和法律法规讲道理,弥补内部规章制度的不足,做到晓之以理,绳之以法,做到以理服人,以法定性。

(三)创新内审方法,拓展审计实践视野的需要过去的审计整改落实不到位、屡查屡犯等沉疴痼疾,反映出制度落地和法律执行自觉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内部审计必须开创新局面,跳出审计看审计,调整审计方法。开展审计工作前,就要注意收集与审计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审计过程中应对照确定被审计事项有无违法违规行为,并依法进行审计定性。现场审计要敢于善于突破固有审计思维模式,不断拓宽审计视野,创新使用审计方法,对复杂疑难问题多从法律法规方面着手,多用法律知识分析,及时揭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审计工作层次和水平。

二、增强法律内涵的主要途径及方法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不仅需要审计人员熟悉金融业务,要精通审计流程、方法等审计业务,还要审计人员知法懂法,严格守法,依法审计。因此,审计人员应多通过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书或监管部门的检查案例,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涉及金融经济及财政税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还要熟悉了解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审计工作前,审计人员就要注意收集与审计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在审计过程中及时与法律专家沟通分析,掌握主动权,敢于发现问题,依法准确把握问题的实质和核心。通过对过去几年的审计实践的分析总结,本文着重从消费者权益保护、非本人签字、业务担保、财务处理、内部制度等方面就如何增强内部审计法律内涵浅述一些途径和方法。

(一)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金融机构监管法规服务消费者权益保护依法保护消费者权益不但是商业银行认真践行社会责任,而且更是降低声誉风险的有效举措。审计发现营业机构未特别提醒理财消费者了解产品相关信息,并进行明确的风险提示。审计报告不能仅仅定性违反内部制度,还应依据合同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法律风险分析。对于违反“严禁使用诱惑性、误导性的文字夸大产品收益或隐瞒重要信息”的,可运用《民法总则》及合同法中有关欺诈行为的法律效力来分析其法律后果,审计人员还应指出其行为违反监管部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销售专区录音录像管理暂行规定》《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暂行办法》等监管规定及其可能遭受的个人及机构的行政处罚。又如审计发现将抵押登记费用转嫁给贷款企业的,审计人员不能仅仅认定违反了行内制度,而且还应指出其违反国家物价主管部门的法律法规及银监会2013年下发的《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的规定,将导致银行机构受到物价主管部门和监管机构的高额罚款,通报批评等行政处罚,给银行带来不良声誉影响。

(二)运用民法总则相关规定揭示非本人签字的法律风险审计过程中发现借款合同、抵押合同或理财产品销售合同中相关人员或法定代表人(授权人)签字不实的问题,审计人员可结合民法总则中有关从事民事活动应遵循基本原则、民事法律行为效力以及民事活动行为的规定阐述其违法性,并分析非本人签字的法律效力。如果交易对方是公司企业的,还可以引用公司法规定和公司章程中部分内容分析违法后果。

(三)结合物权法、担保法的法理原则判定担保效力,特别是担保的善意取得担保是为债务实现而设置的第二道法律保障措施,对担保人是一种有力约束。审计中发现伪造房屋产权证或他项权证,最高额抵押登记为一般抵押,质押登记中未登记主债权金额,抵押登记未登记担保范围或缩减担保范围等。在审计沟通及审计报告中,可结合人民法院审判案例,并运用物权法及担保法的有关规定分析该类担保的合法效力、善意取得效力、担保债权金额及范围、对担保人的约束力、司法判决及执行的可能性等法律风险,以便被审计单位采取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四)引用会计准则判定财务会计计量处理的合规性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有关经济事项的会计计量处理不仅直接影响经营业绩,而且还会增加纳税的不确定性。审计中发现抵债资产入账价值远低于人民法院裁定的价值且未过户,超过2年未处置,长期未开展减值测试,被审计单位认为未违反银行内部制度规定。因此审计人员可以运用会计法或《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对其合法性解释说明,抵债资产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执行与把握,应以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入账价值与债权成本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定期开展减值测试,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得转回。

(五)及时运用最新央行利率、信息安全、工商税务等政策,弥补行内规章制度的滞后性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密集出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减税降费等法规政策,我行内部制度很可能未能及时跟进修订完善。面对此类问题,审计人员就应引用最新的国家有关央行利率、信息安全、工商税收等多项政策,指导业务发展的合规操作,及时弥补我行内部规章制度的滞后性。内审人员应坚持不断学习,及时补充内部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加强对合法性内部审计的认识,正确运用法律法规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加以定性和处理。自觉增强内部审计的法律内涵,注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法理分析和总结提炼,透过现象发掘本质,形成更有深度、更有价值的审计成果,高质量地展现审计工作成果。

参考文献:

[1]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2016.[2]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内部审计准则.2015.

[3]内部审计基本准则.2003.

[4]唐忠良.我国内部审计法律制度的现状、不足及改进[J].贵州社会科学,2013(01):166-168.

审计规章制度范文第6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是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行为监督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财务管理的重要体现,更是政府规范内部行为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仍然比较落后,未能充分发挥出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主要特点与重要意义,然后对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独立性

近年来,在中央“八项规定”和反腐倡廉的号召下,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形成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体系,已刻不容缓。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是政府财务管理的重要体现,也是政府规范内部行为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仍然比较落后,未能充分发挥出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还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新形势下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概述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通过审查和评估业务活动以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以及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作为独立评价、监督本单位在一定会计期间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有效和效益的行为,其根本目的在于不断加强和督促单位改进现有经济管理水平,从而能够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实现经济目标。从工作内容上看,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相比,内部审计能更加真实地摸清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资金来源渠道和使用方向,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首先和外部审计一样,具有独立性,工作过程和程序及出具的审计结果均应保持独立、客观、公正。其次,内部审计不同于外部审计,内部审计具有服务的内向性,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单位内部,是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者,为单位内部管理提供参考。最后,内部审计具有及时性和广泛性,对单位内部的经济活动可以在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及时地评价和监督,并且可以对单位的各个层级各个部门进行全面监督,从而实现审计目标。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首先,内部审计有助于制约行政事业单位权力的滥用。行政事业单位作为社会的公共部门,掌握着大量的行政审批权和执法权,还掌握着大量的资金管理支配权。这些权力在行使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其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所以,仅仅依靠外部审计的监督远远不够,必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才能有效地制约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权力的运行。其次,内部审计有助于防范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的风险。内部审计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评价、监督,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及对单位各个层级各个部门的监督,使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能够在合法、有效的范围内进行,对违法违规行为能够起到监督制约作用,保证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持续健康发展。

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存在偏差

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还不够重视,往往将内部审计工作当做上级部门的要求,而未能够基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决策。还有的领导甚至认为内部审计工作就是对单位内部账目进行例行检查,和外部审计没什么区别。而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则认为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已经按照相关规定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采购管理等,再加上已经比较频繁的财政检查和政府审计,自行开展内部审计没有必要,上述认识会导致内部审计无法完全发挥其自身的经济监督功能。

(二)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完善

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都制订了专门的内部审计制度,但和实践联系还不是很紧密,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难以体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由于内部审计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及后续审计阶段。因为涉及环节较多,再与之相关的配套制度制订不完善、不具体,有的单位在准备阶段仅通过口头通知方式告知,审计的严肃性无法保证;有的单位在实施阶段不重视工作底稿的编制,工作底稿随意性强,不够规范;有的单位在报告阶段信息不公开透明,无法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有的单位内部审计档案保管不善等。上述制度的不完善会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无章可循,无据可依,难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功能与作用的发挥。

(三)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部门与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活动的过程中具备客观性和不受影响的状态。行政事业单位专门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的还比较少见,有些设置了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单位,很多也只是在财务或监察部门中下设一个内部审计部门,还有一些单位直接由财务部门承担内部审计的职责,自己的账务自己审计,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无法保证。而相当多的设置了独立审计部门的单位,在人员配置方面也比较有限,仅有的人员配置难以满足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

(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急需提高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财务与审计知识,还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法律、经济学以及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相关知识。但是,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总体情况来看,内部审计人员中同时具备会计、审计、经营管理、计算机、法律等多方面知识的人才少之又少,而且由于多数单位领导对本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给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知识陈旧、审计方法落后、手段单一,不能够满足新形势下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建议

(一)转变内部审计观念

必须要积极地转变观念,首先,需要提高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领导的重视程度往往对内部审计工作起决定性作用。单位领导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其次,需要提高单位内部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只有单位内部人员都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积极配合和参与到内部审计工作中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审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各个阶段,都应制订出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比如,在内部审计工作准备阶段,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时间、通知流程、资料准备等方面都应制订出详细的内容;在内部审计实施阶段,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流程、审计方法、底稿编制等方面制订出规范化的程序。另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对内部审计档案管理等方面也要制订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严格地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实现按章实施内部审计,从而有效地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的行为,切实保护好内部审计工作的严肃性。

(三)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各单位必须要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性。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在单位内部应居于相对较高的层次,并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必须与纪检、监察部门及财务部门分设,在单位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对单位负责人直接汇报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能够独立地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对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实施定期轮岗制度,这样可以防止内部审计人员因与被审计部门、人员的私人关系而做出影响审计独立性、客观性的行为。

(四)全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通过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培训,不断更新内部审计人员的财务和审计知识,提高审计业务技能,同时,还要加强学习法律法规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综合管理知识等,切实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鼓励内部审计人员不断自我提升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参加各种考试和培训,增强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及学习,单位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并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

四、结语

总之,由于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及工作人员应积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为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其改进措施分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年第9期.

[2]关思奇,唐丽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经营管理者》,2015年第14期.

审计规章制度范文第7篇

一是对财经法规、政策制度学习不扎实。财会人员对事业单位的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规章制度的学习和培训没有形成系统性,学习掌握的不深不透;单位主管财务的领导掌握和执行财会政策水平不高、执行力度不强;财会人员的财会政策水平、财务审计工作理念、财会专业素质跟不上新形势要求。二是认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不多,对如何加强单位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经费控制、资产管理、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没有新思路;对如何提高和保障我省公路养护资金的效益和安全,严格控制公用经费开支,严格现金管理没有新举措。三是重制度建设,轻制度落实,单位内部财会制度制定出来后,得不到充分落实,主管财会的负责人及财会人员对其缺乏行之有效的落实和监督。四是单位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度落实不到位,对单位及所属单位预算执行、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缺乏有效监管,对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及时反映。五是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不深不透,如何预防在财务收支、资金拨付、养护工程、合同签订、物资采购等经济活动过程中不发生问题,让审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够;对单位“一把手”、“一支笔”的经济责任跟踪审计不到位等。

二、强化我省公路养管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单位领导及财会人员对财经法规、政策制度的学习,充分发挥财会人员作用。

全省公路养管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及财会人员,要认真学习系列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十八大以来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等政策规定的重大意义。明确新形势下对财务审计工作的新要求。用制度政策指导实际工作,在加强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强化内部控制上狠下功夫。充分发挥财会人员作用,注重人才培养,促进财会人员全面熟悉各岗位业务。对政策、专业水平较高、恪守职业道德、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会计人员适时调整、充实、交流到重要的会计岗位上,并加强财会人员的交流、轮岗调控管理。

(二)加强财会规章制度落实。

在正确执行国家有关财会规章制度的同时,落实好单位内部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全省公路养管事业单位实际,落实好《青海省公路局单位预算管理办法》、《青海省公路局财务会计监督检查管理办法》、《青海省公路局财会人员委派和交流制度》及《青海省公路局关于规范局属事业单位提取管理使用事业基金和专用基金的指导意见》,不断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

(三)加大预算管理力度。

结合国家预算制度改革后的新形式和新内容,提高全省公路养管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全省公路养管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及相关业务部门在保证科学合理全面编制基本支出预算的基础上,要加大对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工作。逐级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财务监督,做到预算编制符合相关法规、预算编制科学合理、预算编制公开透明、预算执行规范有力、预算绩效明显有效。

(四)充分发挥好会计委派制度作用。

全省公路养管事业单位受上级委派的财务负责人要管理好、监督好受派单位财务全面工作,提高聚财、管财、理财能力。加大对财政预算执行、财务收支情况、专项资金使用、大额资金使用、资产管理处置等的日常监管力度。对受派单位及下属单位存在的重大事项问题和违规、违纪情况要及时向上级单位主要领导及财务部门反映、报告。

(五)重点加大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力度。

全省公路养管事业单位要积极筹措、管好、用好养护经费、建设资金,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加强对各项费用开支的控制和管理,加强现金制度管理,让资金发挥最大效用。在资金、资产管理和费用开支上要做到“五个严禁”:严禁铺张浪费、超标准支出;严禁虚报冒领、套取国家资金;严禁违规购置、处置资产;严禁设立“小金库”;严禁白条、假发票报销。加强对专项资金管理和财务监督,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防止资金被截留、挤占和挪用。加大对往来账目、资金的清理和管理。

(六)加大对单位主要领导和重点岗位人员的财经法规培训。

审计规章制度范文第8篇

会计结算工作对银行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且其也是银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改革工作也不断深入,而处在这一系列变革中的会计结算工作也面临着更多风险。银行会计结算在管理上存在着账户、证印押和支付等方面的风险,同时还伴随着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风险,因此,要规避银行会计结算风险,必须解决目前银行会计结算中存在的问题。在金融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增大金融监管力度和维护金融运行稳定是其基本思路,对银行会计结算中的风险进行规避时,必须要有利于金融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发展。本文在对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解决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银行会计;结算风险;风险防范

银行会计在整个银行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银行会计主要是负责对银行业务进行核算的工作,同时,银行会计还可以反映出银行的经营成果,对银行业务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此外,在银行经营决策过程中,也应有银行会计的参与。只有银行会计工作得到完善,才能实现银行的平稳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银行会计面临着诸多风险,同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近年来,我国金融案件频繁发生,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会计行业的缺陷和不足。所以,对银行会计风险进行有效防治是我国金融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工作。

一、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表现形式

所谓银行会计风险,指的是银行在经营业务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银行处理每笔业务的过程中,会计凭证都是会计核算的依据,所以对银行会计的核算操作过程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在银行的现金收付业务、转账收付业务以及收付业务中,会计凭证都是其最重要的依据。所以,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合法的会计凭证,而银行业务的风险则主要来自银行会计的风险。

1.管理风险管理风险的产生是由会计内部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管理风险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第一是会计结算工作往往在银行中具有多重职能,而这些多重职能对会计结算业务、对自身发展督查的有效性有所削弱。尤其是近几年,在商业银行中,其会计结算工作的职能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业务管理职能,还在业务拓展方面和市场营销方面及内部控制管理上都有所涉足,形成了复合的会计结算工作职能。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业务及产品的销售和对经营行为督查的是同一个主体,这样就很难处理好市场拓展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第二是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不能与时俱进,这个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银行培训工作不到位造成的,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在风险识别和控制上有所欠缺,使管理存在一定风险。

2.信用风险所谓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的违约行为或者借款人信用等级下降而导致的债权人的本金和利息不能完全收回或产生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具有两个明显的特性,即风险的“量”和风险的“质”。风险的“量”指的是风险金额,此处具体指贷款余额;而风险的“质”则说的是借款人发生违约行为的可能性。但是,违约又是一个不确定的事件,因此,信用风险又可以分为违约风险、敞口风险和追偿风险三种。

3.操作风险在会计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如果行为不规范或者不合乎要求就会出现风险,这即是由操作不当引起的操作风险。所谓操作不当,就是说会计人员对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主观带有恶意或善意、或主观带有随意性地去执行,从而出现了违反规章制度的不当行为。主观恶意是说会计人员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或者碍于人情关系等而违反会计规章制度出现的不当行为,进而导致操作方面的风险。主观善意所引起的操作风险则是由商业银行管理层或者领导者造成的,他们从稳定银行工作大局、扩大客户或者以满足客户要求而通过级别命令等让会计人员有意地忽略一些中药店审核手续和过程等。主观随意指的是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对相应的规章制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是以自己的经验或习惯代替规章制度,从而形成操作方面的风险。

4.欺诈风险欺诈风险主要是由第三方人员造成的。一些不法分子会伪造或变更银行结算的单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银行资金进行诈骗。目前,常见的欺诈行为主要有犯罪分子对票据重要信息的更改,然后利用银行柜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的弱点,骗取银行资金。

二、银行会计结算风险产生的原因

1.缺乏对会计结算风险的正确认识许多人在思想上缺乏对会计结算风险的正确认识。在许多人的认识中,内部控制与整章建制是相同的概念,对内控制度的核心内容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且对业务流程之间的串联机制也不了解。还有一部分人将内部控制主观地划分为管理层和审计部门的工作,而与会计本身没有关系,之所以会出现这一认知,是因为从业人员对自身的职责还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此外,还有一部分人对内部控制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由于在实际会计结算工作中,许多人不善于发掘结算风险的根源,仅仅注意到表面现象,对一些风险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正是由于会计结算从业人员对会计结算风险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会使风险进一步转化为损失。

2.缺少高素质的银行会计结算人员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数量在增加,因此,这些商业银行之间往往为了经济利益和市场占有率而互相竞争,在其进行不断竞争的过程中,忽略了会计人员素质培养工作,所以,商业银行间的互相竞争成为银行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一个重要诱因。而会计人员又是银行中各项会计工作的主体,如果会计人员没有足够高的综合素质,那么其会计结算工作也就会产生相应风险,而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可以有效促进会计内部控制。此外,还有一部分会计人员为了讨好领导,忽略了相应的会计准则,违反相应的内控制度,对银行会计结算风险进行人为地掩盖。由于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所以银行会计结算风险也就不可避免。

3.缺少成熟的会计结算制度体系虽然商业银行对其内控制度的建设有了一定的关注,但对具体的内控制度却始终没有进行集中整改,所以成熟的会计结算制度体系也就没有被建立起来,缺乏完整的制度体系,会计结算工作将如一盘散沙,资源既不能得到合理分配,内控制度也无法与银行经营紧密连接。在目前的商业银行中,内控制度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一些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往往由于具有较高的原则性而导致操作性较低;第二是内控制度的建设缺乏完整性,零散的内控制度进一步使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无法保障严密性和严谨性;第三是制度的建设进度缓慢,完善的过程也存在诸多阻碍因素,难以体现出与时俱进性。此外,商业银行的业务已越来越呈现出综合性和丰富性的特点,且我国在金融方面也在不断创新,但却缺乏与之相匹配的会计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所以成熟的会计结算制度体系的缺乏也给银行会计结算带来了风险。

4.银行会计结算程序的约束较薄弱会计行业在我国已经有了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些年的发展历程中,商业银行会计无论是手工会计操作,还是运用电算化来进行的会计操作,都需要遵循“双线核算”的原则,即应通过交叉复核的方式来对会计工作进行制约。但是,随着当前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的业务不断增多,其内部控制制度却没有得到及时的跟进,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往往也是“一手清”,没有进行有效的复核。会计制度应具体化为相应的操作规程,同时操作规程也应使会计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操作规程对会计制度的刚性约束明显不够,由于约束环节的薄弱,所以使银行会计结算存在风险。

三、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防范对策

在我国目前的银行会计结算中,存在不可忽视的风险,如果不及时采取方式对这些风险进行规避,将给银行会计结算带来巨大影响,进而影响整个银行的业务,针对以上风险,可以采取下列措施进行防范。

1.对会计结算风险树立正确认识银行应及时将风险管理中的一些新理念、新原理和新工具传递给员工,以使员工对会计结算风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会计结算风险的基础上,才能加强对其的管理,同时,相关从业人员对会计结算风险有了正确的认识后,他们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智慧,为风险的防范献言献策。此外,在了解会计结算风险后,还应加强员工对风险防范知识的学习。银行应定期对员工进行会计结算风险教育活动,在对其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典型案例,使员工更加清楚地明白在遇到具体情况时该如何处理,以对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2.建立成熟的会计结算的制度和体系要建立成熟的会计结算制度和体系,首先,就要完善会计结算制度,优化核算流程。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应加快电子支付会计结算管理制度和法规的制定进程,通过完善的制度来促进各项电子会计和网络会计结算的规范化,同时设置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会计风险预警与处理效率,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的发生。其次,对会计结算工作人员,应建立起一套制约和激励机制,增强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使他们严格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最后,对内部的规章制度要及时进行更新和补充,建立起完整的内部规章制度更新和补充机制。

3.加强银行会计结算的执行力度要加强银行会计结算的执行力度,首先要提高结算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相应的规章制度,银行应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对这些规章制度做好宣传工作,使遵章守法成为员工的内在需求,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同时,要加强控制银行会计结算的“三道防线”,在这“三道防线”中,第一道防线是操作岗位的自控和自律;第二道防线是上级管理部门的专职监控和把关;第三道防线是加强稽核、检查和监督。

4.加强审计工作对于风险防范的作用审计工作对银行会计核算风险的防范也有重要意义。要加强审计工作对风险的防范,首先,就是要内部审计的职能得以充分发挥。通过对内部审计的强化,可以有效挽回损失,进而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益。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就要建立起一个相对独立的会计结算内部审计部门,其相对独立性主要体现在该部门可以摆脱行政领导的干预而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样,审计结果才更具效力。其次,会计结算审计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加速其电子化的建设。通过电子化的审计,可以避免进行现场稽核,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此外,还应利用外部审计手段,当遇到内部会计结算审计人员无法完成的任务时,要利用外部的专业审计人员来接替其工作,从而更好地完成审计。

5.加强会计结算风险结算文化的建设在银行内部应加强会计结算文化的建设。第一,要积极构筑起共同的风险管理价值观念,提高风险把控和管理意识。对各个层次的会计管理人员和会计工作人员来说,他们应对会计结算过程中存在的执行风险、法律风险、信息风险、关系风险、操作风险、人员风险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形成足够的重视,只有在客观整体地把握这些风险严重性的基础上,会计人员才能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第二,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在操作风险管理上的主观能动性,银行应积极听取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与建议,才能对基层情况有更加清楚的了解,同时也有利于建设风险防范文化。

6.提高会计结算队伍的整体素质在银行的日常业务和培训中,要注重银行文化建设,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注重对员工素质的培养,只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才能对银行会计结算中的风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在培养员工素质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只有每个员工都本着负责的态度才能将会计核算风险降到最低;其次,还要培养结算业务人员的法律意识,使其对与结算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最后,要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关于风险防范的教育,使员工对结算风险更加敏感,增强其工作能力。

四、结束语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银行会计结算风险,所以,要想使我国的银行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防范。而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则有赖于相应制度的建立、员工素质的提高、会计结算执行力度的加强等,所以,本文针对会计结算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与建议,旨在使银行获得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丽君.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7):228.

[2]岑伯超.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管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经贸,2011(18):166-168.

[3]李霞.商业银行会计结算风险及风险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5(3):197.

[4]骆玉红.探讨银行会计结算存在的问题及风险防范[J].经济视野,2013(19):286.

[5]曹连娟.银行会计结算存在的问题及风险防范[J].中国经贸,2011(16):275-276.